职业起步:广积案源打基础,精益实践练本领
吕幸乐副主任强调,青年律师初期需平衡“广度积累”与“精度打磨”。一方面,主动参与民事、商事、行政等多类型案件辅助工作(如离婚纠纷、合同审查等),熟悉不同案由的办案流程与庭审技巧,避免经验断层;另一方面,注重“精益化”贯穿全流程——从阅卷分类标注证据,到文书逻辑打磨,再到庭审前模拟问答,均需反复推敲;尤其需强化“复盘意识”,参与庭审后梳理焦点、对比自身与实际差距,形成《庭审复盘笔记》,杜绝“办过即忘”的无效实践。
核心根基:专业知识立身,终身学习致远
“专业是律师的立身之本。”吕幸乐副主任指出,青年律师需扎实掌握民法典、民事诉讼法等基础法规,确保办案质量,避免因专业薄弱导致客户流失;同时,面对法律修订频繁、新型案件(如数据合规)涌现的行业趋势,必须建立“终身学习”体系:定期关注最高法官网、北大法宝等平台的法规与案例更新;依托律所“周三、周六固定学习”制度,参与婚姻、公司、破产等团队的专项研讨;制定个人规划,明确“每月精读1部部门规章、每季度研究1类新型案件”目标,做到“能学、会学、爱学”。
方向定位:兴趣导向定赛道,细分领域筑优势
针对“如何从‘广而杂’过渡到‘专而精’”,吕幸乐副主任提出“兴趣+提前布局”策略:职业方向应结合个人爱好(如擅长调解可侧重婚姻家事,精于数据分析可深耕公司并购),以兴趣驱动长期深耕;同时,把握行业“细分领域专家”趋势,入行1-2年内明确初步方向,主动加入对应团队(如律所已组建的婚姻、互联网团队),积累领域经验与资源,避免“30岁仍无专业标签”的被动。
资源拓展:自媒体+人脉破局,团队协作增效
面对“案源为王”的行业现状,吕幸乐副主任建议青年律师主动“曝光”:通过微信视频号、小红书等自媒体分享通俗法律常识(如“借条怎么写有效”)吸引潜在客户;同时重视线下人脉积累,在亲友聚会、行业交流中自然介绍职业身份与专业方向。此外,依托律所“团结合作、共赢包容”理念,主动融入团队——复杂案件集体研讨、开庭时间协调补位、外部协作借助标准化流程,以团队资源放大个人优势。
底层逻辑:明动力、提效率、强团队
学习会尾声,吕幸乐副主任总结青年律师发展的“三大关键要素”:“动力”是前提,需明确职业目标(热爱法律或帮助他人),以韧性应对压力;“效率”是核心,善用四象限法则、AI工具(如腾讯元宝)等方法规划时间,挤出学习复盘空间;“团队”是支撑,依托律所婚姻、公司等专业化团队平台,在协作中实现个人成长。
律所期许:专注专业创新,共促青年成长
吕幸乐副主任强调,南云所以“专注、专业、品牌、极致、创新、团结、合作、共赢、包容、奉献”为理念,通过每周固定学习制度打造“学习型平台”。他鼓励青年律师早日制定职业规划,在“多办案、强专业、明方向”中稳步前行,遇到疑问可随时参与集体研讨或与带教律师交流,“守住专业底线,保持学习热情,依托团队力量,一定能在法律道路上行稳致远”。